全球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

安全、快速、便捷的加密货币交易服务,支持超过1000种数字资产的现货和衍生品交易。

24h 交易量
$8.5B
用户
15M+
币种
1000+

USDT 被骗了会立案吗?深度剖析立案可能性与法律困境

在虚拟货币市场中,USDT(泰达币)作为一种与法定货币美元挂钩的稳定币,流通性较高,也因此成为诈骗分子觊觎的目标。当遭遇 USDT 被骗,受害者往往急切想知道能否立案。这一问题的答案并非简单的 “是” 或 “否”,背后涉及复杂的法律规定与实际操作难题。

从法律政策层面看,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一直持谨慎态度。2013 年,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《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》,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货币等同法律地位,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流通。2021 年,央行等十部门进一步强调,任何法人、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投资虚拟货币及相关衍生品,若违背公序良俗,相关民事法律行为无效,损失自行承担;涉嫌破坏金融秩序、危害金融安全的,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。这意味着虚拟货币交易本身不受法律保护,为 USDT 被骗立案增加了难度。

在司法实践中,情况较为复杂。部分地区警方会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立案侦查。例如,在一些诈骗分子以投资 USDT 为名,行诈骗之实,且手段符合传统诈骗罪构成要件的案件中,警方予以立案。像浙江玉环曾有诈骗团伙借炒泰达币之名实施电信网络诈骗,受害者充值大量资金后发现被骗,警方迅速立案并抓获嫌疑人。但也存在不立案的情况,原因在于虚拟货币价值认定困难。国内目前缺乏权威机构对 USDT 等虚拟货币进行价格鉴定,导致难以确定诈骗具体数额,而诈骗罪立案通常有数额标准。如河南南阳一起因发行虚拟币撤回流动性引发的案件,虽检察机关以诈骗罪起诉,但辩方认为虚拟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,损失不应受法律保护,且虚拟币价值难以认定。

立案的关键在于能否将案件定性为犯罪行为。若诈骗分子通过欺骗手段,使受害者基于错误认识处分 USDT,且诈骗金额达到当地诈骗罪立案标准,理论上可立案。比如,诈骗分子虚构投资项目,诱导受害者投入 USDT,随后携款消失,这种情况符合诈骗罪特征。然而,若受害者是因自身对虚拟货币交易风险认知不足,或在交易中存在过错导致 USDT 损失,立案难度较大。例如,受害者在非正规平台参与高风险虚拟货币交易,遭遇价格操纵或平台跑路,此类情况警方可能认定为投资风险自担,不予立案。

USDT 被骗后立案与否需综合考量多种因素。受害者应及时保留聊天记录、交易凭证、转账记录等相关证据,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。尽管虚拟货币交易存在法律灰色地带,但随着司法实践发展与对虚拟货币犯罪打击力度加大,部分 USDT 被骗案件仍有立案侦破可能。不过,投资者需牢记,参与虚拟货币交易风险极高,谨慎投资才是避免损失的根本之道。

加密货币知识学院
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